11月22-24日,由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承办的“第八届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80多所高校2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我校澳门·永利集团3044语言学研究所所长赵霞教授、何享副所长、张辉老师等一行五人携文参会,听取了大会主旨发言,并在专题论坛上与多位专家学者讨论交流,探讨语言学在认知神经领域的跨学科发展研究。
本次会议由“工作坊-主旨发言-专题发言-专题论坛”四部分构成,主要涉及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病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医学,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22日工作坊部分,天津师范大学闫国利教授介绍了眼动追踪在心理语言学中应用,系统介绍了心理语言学中的眼动研究范式、眼动研究常用的指标和眼动方法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赵仑教授详细讲解和分析了EGG/ERPs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并分享了英文论文的写作和发表经验。22日晚,我院赵霞教授参加了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理事会会议,介绍了我院的办学特色以及科研发展近况,表达了我院希望承办一次全国性认知神经语言学年会的意愿,并递交了“大数据时代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提案,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扬。工作坊期间,我院语言学研究所研究生李雪婷、李佳还在北外语言认知与语言教育实验室观摩了眼动ERP技术和脑电应用的实操演示。
23日上午召开大会开幕式,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董洪川教授分别致辞,回顾了以往的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进程,展望了未来的发展。主旨发言环节,北京大学周晓林教授交流了“ Decoding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n Human Premotor Cortex”;电子科技大学尧德中教授探讨了关于脑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并介绍了云脑计算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张积家教授以锡伯族为切入点、介绍了多民族国家的多元文化;清华大学杨小璐教授分享了其语言获得实验室近年的汉语幼儿早期语言加工的实验发现;复旦大学郑平教授介绍了药物成瘾记忆提取的神经环路。此外,四川外国语大学姜孟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倪传斌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廖巧云教授等对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做了总结和汇报。
分组汇报环节,我院赵霞教授做了题为“信息加工理论在多模态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发言,详细汇报了在研究生英语教学阶段,如何运用信息加工理论实现多模态环境下的教与学实际效能的最大化。何享老师汇报了“基于语篇情境构建的双语阅读加工机制研究”的工作进展,从认知和神经影像研究的角度出发,研究阅读理解过程中的相关变量。张辉老师以“Neural Cost of Inter-sentential Code-Switching in the Auditory Modality”为题,介绍了语码转换在听觉模态理解中所起的作用。研究生李雪婷和李佳做了题为“动词隐喻的神经语言学认知研究”的报告,归纳了有关动词隐喻的研究,指出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性建议。三个小时里,十组分论坛同时进行,大家积极交流,热烈讨论,收获颇丰。
24日上午继续进行主旨发言,复旦大学郑平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神经环路—脑的功能单位——如何研究特定脑功能的神经环路”,从神经环路的形成、组成、运行、变化等方面向与会者介绍了语言与神经环路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郭春彦教授通过“词汇间联结记忆的神经机制--来自事件相关电位(ERP)的证据”研究,对人类记忆过程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上海交通大学常辉教授就“汉语失语症诊断的若干问题”,对失语症诊治提出了建议。中国海洋大学陈士法教授以“基于眼动技术的英语二语’直接宾语/主语’类花园路径句加工研究”为题,介绍了二语水平与花园路径效应的关系。北京大学鹿士义教授的报告题目为 “汉语母语者和二语者交集型歧义的切分机制”,通过知觉广度、副中央凹加工和语素表征等认知神经语言学领域专业知识展示了歧义切分背后的理论机制。
我院语言学研究所密切关注语言学研究的前沿动态,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国际、国内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学习视野和科研思路。随着外语学科的跨学科趋势不断深入,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加强。今后将继续关注语言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方法及研究动态,积极开展语言学领域内各种形式的跨学科合作交流,努力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作者:李雪婷 李佳 审稿:芦笙)